- 物料编码功能要单纯,不要包含过多信息,它只是个物料ID。ID只是关于这个物料所有信息的一把钥匙,有了它再打开数据库这个仓库的门看更多的信息就可以了。如果物料ID中什么信息都有,那一定非常长,而且会与第2、3点原则相冲突。
- 即然是ID,它只需要简单的标识这个在功能上相同(用法相同)的物料即可,但不能说是用它来标识独一无二的物料。这个ID与身份ID还是有区别的,身份ID一人一个,因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给物料编码时,不能这样单纯类比。比如,每个鸡蛋,它们是一无二的,但编码只能一个,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加工时用途一样,都是当作某种原料;另一个例子就是废钢废铁回收,每一片废铁形状不一且重量不一,但用途一样,那用一个编码,单位用KG或吨之类就可以了。但对于采购的同样的贴片电阻,在电路上功能相同,但不同的封装必须分开编码,因为用法不一样,有些地方能放0603的,但放不进0805的。又如:不同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不一样,比如,一企业生产给酒店生产一次性牙刷,每牙刷给不同的客户,必须用不同的LOGO,是否应用不同的编码?参照此原则,物料功能、用法相同的,则应该只用一个ID,否则客户越多,编码越多,加工用的BOM越多,库存种类也多。
- 物料ID中所包含的信息应该不随时间、地域或加工、使用方法而发生改变。比如,不能因为它今天需要外购明天需自制,这个物料就必须有不同的ID。另外,物料编码对于是整个集团公用的信息,因此在编制时,要考虑集团的需要。在一个集团内,通常是区分不清哪此是原材料,哪些是成品、半成品的,对A公司是成品,对于B公司来讲可能是原料,所以也不能因为这一点而需要分配不同的物料编码,否则同一个物料又会有多个ID了。(这点只怕反对的人一大堆了)
- 物料编码原则中的分类方法不能重叠,不能模糊,这是说,一个物料一定只能分入到一类中,不能按这种方法或以放到A类,按另一个方法放到B类也没有错,比如前边提到的按成品、半成品等分类的方案,如果这样分类,一物多码就出现了;分类需要齐全,齐全是指考虑公司用到的产品和材料有分类可循,而且在可预计的将来,分类也是可以扩展的,不能出现将来找不到物料所能放入的分类的情况;分类级别不能过多过细,否则会与原则1冲突,即大而全。因此分类必须由熟悉公司所用到的材料的人员负责,比如质量、工程人员。
- 另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是物料单位,它与物料编码表面看似无关,实际影响重大,若它与物料编码配合不当,又会是编码时的一个陷阱。比如一制造企业,在某产品中,需要使用40mm、10mm、20mm长的线材,实际采购中,线是很长一截连续不断的整体,比方说50M一卷。工程师在作BOM时,会直接在BOM中写40mm、10mm、20mm长的线材,同时会本能的申请三个物料编码。另一个工程师如果用的线长度不一样,他又会继续申请。而实际对这两个工程师而言,一个物料编码就能解决问题。但如果编码时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内会多出很多不必要的编码。
- 出于财务统计、分析而对物料进行分类要求,可以用物料组解决。
对于物料在不同的组织中,存在不同信息的需求,SAP有现成的方案,即,使用不同组织的物料视图来存储这些信息,更多描述性的信息,可以用物料的长文本记录。而关于规格更详细的描述,或产品的加工图纸,可以与文档系统相关联来展示。
物料编码混乱的后果其最大影响不在于多申请了几个编码所费的人工,而在于一物多码出现后,随之而来的物料库存信息混乱,集团内物料信息不能共享,A公司某物料已呆滞无处使用,A公司急缺此料却暂时采购不能到货;工程开发时物料信息不能共享,每工程师都申请了新编码,由此每个BOM公用料少;生产计划混乱,因为BOM中物料不一样,库存满仓但常停工断料,呆滞料增加;采购经常为同样东西但不同ID的物料采购,采购成本高,供应商也不重视,交付慢。最后的结果是生产交付慢,对市场响应慢,客户满意度低,而使企业难于在竞争中很好的生存。
因此,一套编码方案,有意义的编码方案,或是无意义(流水号 Running digit)的也行,但最终的方案都必须深思熟虑,考虑每个业务环节。新旧编码体系切换的成本是不会太低的,因此,与其立即发布一套不成熟的新方案替代旧方案,不如先沿用原方案,然后花些时间不停的模拟新方案对业务各环节的问题有无改善,看哪些地方新方案还是无法解决,如何改善,对新方案进入计划、执行、改善的多次循环,直到认为所有问题可接受才正式开始实施。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材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